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欢迎您!

资讯详细

机构收藏或成中国艺术市场主角
来源: 作者:
吴少华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
 吴少华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
 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
 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

  商报记者 张莉 

  机构收藏在艺术市场越来越“生猛”,去年万达集团1.72亿拿下毕加索的《两个小孩》,厦门宝龙斥资1.288亿拍下了黄胄的《欢腾的草原》……同时他们都表示,未来将有建立私人美术馆或是博物馆的打算。就艺术市场来说,这些机构收藏的兴起是件好事,促使以往隐藏闺中的珍品逐渐显露市场,让我们欣赏到了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。也“迫使”市场必须规范发展,改善现存不文明交易行为。如此,才能健康稳健的发展。

  金融资本与艺术品市场的融合加速,使得越来越多拥有雄厚资金、出手阔绰的机构进驻艺术市场。对于艺术市场而言,这一现象好还是不好?

  吴少华:搞收藏最悲哀的是财力跟不上眼力,有好的东西却囊中羞涩,看着别人买走了,心里就会想:他懂吗?他会玩吗?就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。机构收藏与传统个人藏家的区别,就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财力,但凡好的艺术品都不会错过,能如愿的将其收入囊中。先不说,机构介入收藏的目的,仅这一行为来说,它的出现推动了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,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市场,促使更多优秀艺术精品现身。好比,近几年数个“天价”拍品的竞得者就是机构。虽说拍品价格不菲,但珍品的面世至少让大众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,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文化。

  孔达达:机构收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,西方早已有之,国内则兴起不久。万达集团、南京凤凰集团、厦门宝龙集团等,大手笔介入艺术市场都收获不菲。今年,随着艺术品基金模式的逐渐完善,金融资本将更加深入艺术市场,推动市场成熟化发展。

  总体来说,机构收藏的出现是件好事,说明了我们的艺术市场在发展,在进步,在与国际接轨。不过中国真正的儒商还不多,机构持有者们虽有钱,可以买很多各个种类的艺术品,但有些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艺术品是公共财富,它的价值是由公众确认的,应认识到机构只是珍贵艺术品的守护者,而非拥有者。收藏的目的不为炫富,是为保存文化。

  机构收藏的动机或收藏特点是什么?

  吴少华:传统意义上,艺术品收藏的主体以个人居多,他们多数是依各自喜好收藏,属于单体行为。收藏的目的,通常是将优秀的艺术品纳入囊中私藏,时不时地拿出赏玩。当代,随着艺术品价格的一路上扬,传统藏家或者单一收藏者的资金实力已经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场,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企业化、机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。扩大企业知名度、塑造企业形象、公益慈善行为、广告公关行为合理避税……这些都是刺激企业进军艺术品市场和大量购买收藏品的动机。一些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高额回报,如湖南电广传媒,艺术品经营年营业收入约4.2亿元,利润约3.4亿元,毛利率79.61%,占公司主营收入比10.38%。可以看出,机构收藏正一点点改变着收藏市场的格局,将传统私藏转换为公藏。

  孔达达:机构收藏具有制度性、系统性、专业性、大资本的优势,它介入艺术市场有些是企业老总本身就爱好收藏,慢慢地随着不断深入收藏市场,便将爱好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,成为企业主体业务之外的另一项投资。因为有数据表明,美国艺术品平均年增长率为24%,是资产保值乃至增值的投资门类,在许多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资产配置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力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企业家们发现了这一现象后,就纷纷效仿,将艺术品纳入了资产配置中。

  还有些机构涉足,则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考量,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,为其注入文化内涵。好比,中国的企业家和机构钟情于自己老祖宗的文化遗产,某经营酒类为主的企业就以收藏古陶瓷为主,专门收藏与酒瓶外型类似的古陶瓷,丰富其酒具博物馆的展示形式,也让博物馆具有文化内涵。同时,更向社会传递出企业制造酒、经营酒,不仅仅以获利为目的,益发注重传承中国传统的酒文化。换句话说,这样企业的文化形象竖立起来了,能够更好地带动品牌效应。再者,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这些艺术品放在手上也不会亏,可以保值,抵御通货膨胀。

  收藏是有门槛的,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鉴赏眼力,机构收藏怎样才能具有这两个准入条件?

  吴少华:从“收”的角度而言,收藏什么样的作品,通过怎样的合理机制去有效建立收藏,对机构收藏是至关重要的。当前机构大都初涉收藏,对艺术品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解,缺乏一定的鉴赏力,对艺术市场走势亦缺少判断力,还处于一个“收”的阶段,远没有达到“藏”的阶段。我以为,面对“弱点”机构首先要明确收藏主线,针对选定的收藏门类加以研究,建立系列收藏。因为,艺术品门类繁多,即便是鉴赏眼力精准,拥有丰富收藏经验的资深藏家或是资深机构,也不可能将所有门类的优秀精品纳入门下。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,比如白玉、翡翠或是油画,针对性地加以研究,把它做精、做大,才能展示出机构收藏的实力。

  其次,组建专家团队。艺术品与其他投资品不同,它虽进入了交易市场,也具备了商品的性质,但本质上它的经济价值是由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所决定的。有时,因买家十分喜爱其内涵的文化,可能会以高于市场数倍的价格购买。这使得艺术品真伪优劣显得尤为重要,机构收藏拥有雄厚资金实力,理应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实性。建立鉴定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团队,不仅可以准确了解市场信息,及时知晓哪里有优秀的艺术珍品现身,更可以对欲购买的艺术品真伪仔细、慎重地加以鉴定,做到精准收藏。

  孔达达:很多人说艺术市场的水很深,其实并不深,而是水很混。高额的经济回报,吸引了无数的造假者蜂拥而至,疯狂地制造赝品,以次充好,使得市场上赝品横行,搅乱了收藏者的视线。面对这种现象,国内的机构收藏通常会选择在信誉好的品牌拍卖行公开竞买,或是向相熟的藏家私下洽购。这虽不失为机构降低收购赝品几率的好方法,但仍比较片面。好比,珠宝翡翠在拍卖市场行情上扬,价格不断攀升,不少机构便将其作为收藏目标,但凡出现好的翡翠就高价竞买,“不惜一切”的囊入怀中。对于翡翠究竟好在哪里,它的艺术价值,乃至经济价值体现在哪一个方面一无所知,买后便藏在柜中等待价格的上升。殊不知,有时翡翠价格的上升并非自身艺术价值所引起的,而是货币增值使得翡翠价格相应增长。

  我建议,机构收藏还是要多听取专业艺术机构的意见和分析,多接触艺术市场,多了解艺术品,最起码必须懂得所要购买的艺术品基本特性,而后根据资金实力和需求选购。

  有人说,机构的介入催生艺术品价格不断攀高,破坏了交易市场的秩序。你怎么看?

  吴少华:去年万达收购了西方名家毕加索《两个小孩》,将中国机构收藏推向了世界艺术舞台,让中国藏品越来越全球性,也让更多西方艺术机构、藏家认识了中国藏家,乃至中国的艺术品。从这个角度说,机构并没有破坏艺术市场的交易秩序,反而推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全球化。当然不可回避的是,机构收藏在购买某些国内名家作品时,确实因出手大方造成这些名家的其他小品或是普作身价倍增。比如,齐白石《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》就因在拍卖场创造了4.2亿元的天价,使得他其他作品的市场价格骤然变化。但是,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艺术市场还不够规范,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,约束造假卖假、恶意推高价格的恶行。

  孔达达:艺术价值高、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品现身市场,必然会引起众人争抢,价格自然不断抬高。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,说明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件作品的珍贵性,肯定了它的收藏价值。我认为,艺术品价格攀升不能一味地说是高价买下艺术品的机构造成的,而是很多内外因素产生的,不能因机构有着雄厚资金实力,就说它以钱抬价,恶意破坏交易秩序。

  当然前提是,机构在收藏时,不能怀有商业目的,不能盲目地涉足市场,不能知假买假,滋生乱象的发生。机构介入艺术市场要比个体更具有责任心,要坚守道德底线,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去购买艺术品,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。而且,随着机构深入地认识艺术市场,他们每次出手将越来越理性,市场价格泡沫也会逐渐降低,市场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
  机构购买了艺术品,是将它束之高阁还是另作他用?如何让这些珍贵藏品有效发挥功用呢?

  吴少华:机构收藏承担着传播文化、展示文化的责任,建立民间博物馆,将购买来的藏品放置其中供大众观赏,就是最好的方式。我认为在建立博物馆过程中,机构必须先行在收藏藏品、藏品策划、藏品研究和藏品管理等方面专业化,而后通过展览、讲座等方式,与公众进行文化资源交流和分享,运营和维护好民间博物馆。

  此外,机构建立博物馆还要承担起教育的职责。以某机构收藏的艺术品来说,该机构就可以组织专家共同研讨该艺术品形成、发展,有着怎样的艺术特性等,建立健康的学术氛围,甚至还可以容纳争吵和针锋相对的意见,而后编写学术性的报告,指导每一年度的收藏行为。这样,让更多大众在欣赏珍贵实物艺术品时,能与理论有效结合起来,让藏品最大程度的发挥功用。

  孔达达:艺术品是文化的产物,必须得以有序传承,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。这一方面,机构收藏的优势明显优于个人,他们理应建立公共平台,将所藏的珍品展示出来。再者,机构资金实力雄厚,收藏的艺术品均以珍贵稀有的上品居多,这些珍品对普通大众来说,难以有机会觅得真貌,若机构将其私藏,那其艺术价值就不能发挥到极致。我以为,机构作为负责任的收藏团队,有义务与众人分享艺术成果,分享艺术品的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,这样其才真正具有了收藏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