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书画艺术家联谊会欢迎您!

资讯详细

外资画廊纷纷退出:中国画廊业进入寒冬
来源:网络 作者:

    据报道,2000年后才在中国起步的画廊业本应迎来一个快速成长的春天。但步入2013年,名噪一时的中资画廊“品画廊”进入倒闭状态;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宣布改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;成立于1997年的北京资深画廊世纪翰墨也从798消失。昌阿特和阿特塞帝两家外资画廊宣布停业后,韩国最大的画廊阿拉里奥不久前也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。

    2000年前后首次在我国出现之前,画廊在西方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。来自北京市画廊协会的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共拥有画廊1500多家,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北京、上海等地。同时有市场分析报告指出,中国画廊业年盈利率不足7%,但业内很多人士对此数据并不认可,站台中国画廊艺术总监孙宁表示,如果有5%的画廊的在盈利已经很不错。

    孙宁:现在大多数画廊都不盈利。你象我们做了8年,我们每年的目标就是说到收支平衡,自己能够运转下去。

    不同于荣宝斋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字画商店,现代画廊不仅是艺术品交易的场所,同时还承担着发现、培育以及推广年轻艺术家的市场功能,是艺术创新的价值发现者和孵化器。在西方的艺术生态中,艺术家由画廊培育出来,与画廊直接合作,由画廊逐步推广到相关基金会、美术馆或拍卖行。但这种西方成熟市场在我国却完全走了样。在孙宁看来,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大量的投资客。

    孙宁:大多数人还是因为在市场上它涨幅这么快,还是认为它可以投资的。所以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艺术基金出来,就是你有钱可以把钱放在基金里面,由基金的学者来收藏。投资者不是说真正地说我看到我喜欢,而是只想着投入这些钱它能够升值。

    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朱文轶指出,与国外先有画廊等一级市场后有拍卖行二级市场不同,国内画廊业起步的时候,拍卖行已开疆拓土多年。由于拍卖行已经形成相当的垄断地位,同时画家艺术家更乐意将作品尽快转化为收益。画廊也逐渐失去了孵化艺术的土壤。

    朱文轶:在西方它画廊是一级市场,有一个培育期,从画廊来挑选发现艺术家,那个时候艺术家还是低位,然后经过展览到了一定层级后,再经过二级市场价格的甄踱有一个定价。国内的情况是二级市场直接形成定价了,也就存在了一些作价的需求、作假的需求。整个以及市场的土壤就不存在了。

   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周表示,“合理的艺术生态是先有画廊的挖掘,后有作品价值的发现,现在的问题是反过来了,是作品先通过拍卖体现价值,而后画廊跟进对那些拍出高价的艺术家追逐,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必须得到改变。

    刘双周进一步指出,管理部门的政策缺失也制约着画廊的健康发展。拍卖行有明确的“中介”身份,但国内画廊业的定性一直未能解决。

    刘双周:在工商部门,画廊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。工商部门审批的时候不可能批画廊,而是批成工艺美术商店,相当于商店性质的。就按照工艺美术店征税收,而不是当做画廊来对待它。画廊它就要替艺术家交个人所得税;超过一定数额的增值税;还有营业所得税。为什么很多都到香港去了,就因为税收太重了。香港、新加坡的税收很低的,很多国家对画廊都是免税的。

    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朱文轶指出,在由艺术家、画廊、拍卖行、收藏家、投资者等角色构成的艺术生态系统中,没有画廊业为主的一级市场对艺术家的鉴别、培养和推广,就没有新艺术家的涌现,市场就没有新鲜血液的接续,就没有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。

    朱文轶:能进入拍场的天价的艺术家生存情况很好,其他的艺术家缺少一个很好的发现机制,对整个这个艺术家的成长是不利的,而且带来的是艺术的功利化。现在普遍的艺术家毕业就很急迫,想进入市场,其实过早进入市场是有问题的。本来艺术资源并不是非常的充沛,然后大家就盯着一些所谓的题材,艺术家急于把他去变现,急于套现离开,这样一个市场是一个荒诞和不健康的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