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详细
冷林的资源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:他拥有中国内地一流艺术家资源,又有国际资本的支持,还有国际顶级画廊的操作平台。这使得他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,除去欧美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画商、藏家之外,中国当代艺术界最重要的本土推手之一。
尽管1990年代中期冷林曾在拍卖公司做过当代艺术拍卖,但在市场还未成长起来的年代,艺术家对于拍卖行这种新生事物仍然心存戒备。而展览,特别是国际性展览,对于艺术家来说具有持久的吸引力。
与一批2000年前后成熟的策展人、批评家不同,冷林在国内艺术行业“分山头”的黄金年代去了国外。但也正是那几年的海外旅居生活,让他积攒了很多国际藏家和艺术家的资源。而在2000年以后与艺术家张晓刚的合作,更是让他的事业“墙外开花墙内香”。
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高峰时期就已决定进驻北京的佩斯画廊,曾在2008年遇到了危机,无限期拖延的装修工期,一度让业内传出佩斯将退出北京的传闻。但是,金融危机让市场受挫的时期,佩斯北京仍然逆势而上。至今,佩斯北京已不仅是美国顶级画廊企业Pace Wildensein在全球的第一家分店,而且也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家。
佩斯北京画廊的一位高管曾向记者透露,画廊在中国内地的经营严格按照国际行业规范行事。尽管画廊每年都要为此支出高昂的成本,但从交税到艺术品运输,再到艺术品保险,完全按照国际标准,从来一丝不苟。这在乱象丛生的中国艺术品行业十分难得。
其实,更重要的是,“佩斯”的精明之处在于,一开始就找到了本土策展人运作,在“海外投资、中国制造”的模式下,并没有遇到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
如今,很多人还在纠结于中国内地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挤压。而对于如冷林这样的拥有国际平台的“操盘手”来说,有国际资本和市场平台作为后盾,凭借一级市场的自身规律已经足以支撑良好的市场运作。在内地,以“佩斯”的品牌效应和他个人的人脉,冷林在每一个当代艺术生产层级中都能找到顶尖的合作者;他打造了一个以内地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平台,打通了中国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,在立足于本土挖掘和培养艺术家的过程中,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让自己的“资产升值”。
冷林掌控之下的佩斯北京,不仅为本土画廊提供了行业样板,也为外资画廊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模式。